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身边典型】罗敏:做一名无愧于患者的好医生

【身边典型】罗敏:做一名无愧于患者的好医生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965


有人赞美说:“医生是一盏灯,可照亮人类健康之路;医生是一首歌,激起生命的浪花;医生是一道航,扬起生活的希望。”一九八三年,罗敏告别了广州中医学院,怀着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无限向往,来到了惠州市中医医院,实现了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二十年多来,罗敏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惠州市卫生系统十佳医生”、“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惠州市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惠州市百佳共产党员”、“广东省三有一好模范共产党员”,这其中蕴含着多少不懈的追求与无私的奉献啊!是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气贯山河的壮举,他很平凡,平凡得在人群里很难找到他的身影,他用平凡的事迹恪守着“做一名无愧于患者的好医生”的人生信条,谱写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心系患者、妙手仁心、无私奉献的赞歌。

在罗敏的眼里,无论贫富贵贱,每个病人的痛苦都是他自己的痛苦,能够用自己的劳动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他最大的快乐。他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他热爱的事业。在他的日程表里,从没有“休息”两个字。几十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没有在家里过一个团圆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无论是寒风刺骨的冬日,还是雷电交加的午夜,只要病人需要,他随叫随到。20023月的一个夜晚,罗医生做完手术刚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吃晚饭,电话铃声就急促地响了起来,一位因乘车时手臂伸到窗外,两车交会造成手臂离断的病员需要紧急抢救。凭着一股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罗医生不顾疲倦,来不及擦干汗水,立即赶到医院,足足忙了一个通宵,及时为伤员实施了断肢再植手术,保住了伤员的手臂。当罗医生走出手术室时,伤员家属簇拥而上,握住他的手连声道谢。看到伤员熟睡的样子和家属欣慰的笑容,医生的神圣和光荣感由然而生,满身的疲倦顿时被东方的晨曦驱散。

罗医生把老前辈张孝骞教授的一句话:“医生临诊的态度应该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为了某个疑难病、危重病的诊断治疗,或一种高难度手术方案,他时常翻阅资料反复推敲到深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治学作风,使得罗医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他医治好的疑难病例不胜枚举。一位叫郑汉东的40岁男性患者,因腰痛伴双腿无力,行走困难,曾就诊于省、市多家大医院,检查及治疗已花费三十多万元,仍未见疗效,病情越来越重,下肢几乎瘫痪,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20035月,郑汉东求医到我院骨伤科。罗敏医生认真查阅病人带来的厚厚的影像学图片和所有的就诊资料,经过仔细检查,综合分析,断定该病人是因脊髓受压导致下肢不完全瘫痪。经脊髓造影果然发现第911胸椎段脊髓被一长条状肿物压迫,如不尽快解除压迫,患者的症状将会进一步加重,唯一的方法是手术摘除肿物。诊断明确后,罗医生与同事一道成功地为患者施行了椎管肿瘤切除术,切出胸椎管内长约8公分、粗1.5公分的神经纤维瘤,彻底解除了困扰病人长达一年半之久的病痛。病人术后很快恢复健康,完全直立行走了,临出院时,患者拉住罗医生的手,激动地说:“罗医生,你真是一个好医生啊!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

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罗敏用他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他了所热爱的人民,他所热爱的这片热土。二十多年来,经过罗敏医生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每次看到病人转危为安,他的心里就会无比的激动与欣慰,可他并不把这些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而是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怀着一颗对病人无比热枕的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

虽然对病人如此无私奉献,可对家人却没有尽到一个好儿子、好丈夫的职责。200112月,罗医生的母亲在深圳出了车祸,家人打电话给罗医生,叫他马上安排车辆接母亲到惠州住院。当时,罗医生正准备进手术室给一位已经上了手术台的病人做手术。时间紧迫,罗医生只是通过电话询问了一下母亲的伤势,便叫家人先安置母亲到附近医院留观,自己仍按原计划给那位病人施行了手术。待手术顺利完成后,罗医生又安排好病人,交待好注意事项,才匆匆赶去深圳将母亲接回来。2003年夏天,罗医生的妻子因患子宫肌瘤住院手术,偏偏科室里一下子住进了几个重病人,罗医生没黑天没白日地忙,无暇照顾妻子,只好请来亲属帮忙。

“丹心一片如天使,白衣一袭含深情”。这是一位患者家属在送给罗医生的感谢信中对他的高度评价。岁月悠悠,弹指间,二十几个春秋过去了,罗敏在“做一名无愧于患者的好医生”的人生旅途上,执著地耕耘,不懈地追求。过程虽然艰苦,听不到掌声,看不到鲜花,但确收获着那份沉甸甸的的喜悦,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