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您了解多少?
寨卡病毒在巴西、哥伦比亚等多个美洲国家和地区肆虐,这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病毒由于可能引发新生儿小头症而被推上风口浪尖。接下来将通过6个问题,助您认识寨卡病毒,防患于未然。
一、什么是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2、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伊蚊叮咬。母婴传播也是传播途径之一,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现有资料显示寨卡病毒潜伏期为3-12天,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大多数病例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此外,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四、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并且出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寨卡病毒;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五、治疗方法
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到附近的正规医院诊治,在诊断明确前尽量避免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六、预防措施
寨卡病毒来势凶猛,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防止蚊虫叮咬,充分灭蚊并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机会,是相对有效的预防方法,同时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