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节气养生】中医治未病,温暖过寒冬

【节气养生】中医治未病,温暖过寒冬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70


节气介绍

古人认为冷气积久为寒,但寒冷程度未至极点,故称之为小寒。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主收引。此时寒气最盛,人体阳气趋于内藏,是养藏防病的重要时机。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变化,调养身心,才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小寒养生应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及《黄帝内经》中冬藏的原则,注重保暖防寒、饮食调养、适量运动、调畅情志。

节气养生

一、小寒的气候特点

寒气逼人,阳气内敛:小寒是一年中寒冷的巅峰期,寒气袭人,血脉易收缩,气血运行不畅。

肾主冬中医认为冬季属肾,寒邪最易损伤肾阳,导致手脚冰凉、乏力等症状。

风寒侵袭,易生疾病:感冒、咳嗽、关节疼痛等病症容易在此时发作或加重。

 

二、小寒养生重点,三防三养

三防:防寒、防燥、防感冒

防寒:穿暖保温是关键,尤其要保护好头部、颈部、腰腹和足部。外出戴围巾、穿厚袜,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防燥:冬季空气干燥,可适当使用加湿器,室内保持湿润,避免皮肤干裂、口干咽燥。可多喝温开水或润肺茶,如雪梨银耳汤。

防感冒:注意冷热交替时的增减衣物,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饮食上避免过于生冷,多食用温性食物。

三养:养阳、养肾、养心

养阳: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冬季藏阳亦很重要。通过合理的运动(如太极、散步)、热敷腰腹,保护身体阳气,避免寒邪侵入。此外也要少进食生冷食物,以免损伤阳气。

养肾:冬天是补肾的好时机,宜多食黑色、温热性质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羊肉、枸杞等,以滋补肾阳、强健体质。

养心:冬季万物肃杀,易生抑郁。保持乐观心态,多晒太阳,温暖身心。可通过艾灸神阙穴(肚脐)或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处),疏通经络、稳定情绪。

 

三、小寒节气的养生方法

1.起居调摄——早卧晚起,保暖御寒

1)早卧晚起,保持充足睡眠,帮助阳气潜藏。

2)重点做好头部、颈部、脚部的保暖。出门佩戴围巾、帽子,穿保暖鞋袜,避免寒气从脚部侵袭。

3)室内注意保持适宜温度,可使用加湿器避免因暖气导致的空气干燥。

2.饮食养生——温补肾阳,健脾祛寒

推荐食材

温热食材: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生姜等。

补肾食材:黑豆、核桃、板栗、枸杞。

健脾祛湿:山药、薏米、陈皮。

养生茶饮推荐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通常穿得厚实、居住环境温暖、活动量减少、饮食丰富,这些习惯容易导致体内积聚热气,从而引发口腔溃疡、上呼吸道炎症、便秘等问题,因此也可通过茶饮适当进行降火调理。

1)红枣桂圆茶

功效:补血益气,温暖身体。

做法:红枣5颗、桂圆5颗、生姜3片,用热水冲泡15分钟即可。

2)陈皮生姜茶

功效:健脾理气,温胃祛寒。

做法:陈皮3克、生姜2片,用热水冲泡饮用。

3)枸杞决明子茶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降脂

枸杞5克,决明子3克,蜂蜜适量。将枸杞、决明子放入杯中,加沸水泡5分钟,调入蜂蜜即可。

4)桑叶菊花罗汉果茶

功效:清热润喉,降火明目

桑叶3克,菊花3克,罗汉果半颗。将罗汉果掰成小块,连壳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3分钟,加入桑叶、菊花泡5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

体质偏热、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的原则,以免进补过急而适得其反。此外,补益之品多滋腻碍胃,脾胃虚弱人群往往会出现虚不受补,容易加重消化不良,所以进补的同时要注重脾胃调养,可加入健脾开胃的药物,比如党参、太子参、山药、莲子、砂仁、陈皮等,以促进脾胃消化吸收。

3.运动养生——动静结合,循序渐进

宜选择轻柔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后受寒。

可以进行足浴或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等穴,帮助温暖身体、增强阳气。 

温馨提示寒冷天气下,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柔韧性会有所降低,因此运动前需要进行充分热身,如按摩面部、拍打全身肌肉、拉伸筋骨等,以预防运动损伤。此外,户外运动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建议采用鼻吸口呼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吸入的空气得到加温,又能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从而更好地保护呼吸道健康。

4.情志调养——心情平和,避免焦虑

冬季情志养生应注重保持心境平和。适当晒太阳,充足的阳光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阳光可以让人很快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中摆脱出来,心情得到舒展。此外也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避免因寒冷导致的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