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
清明(4月4日-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活动。清明有清气上升,上清下明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春和景明,气温回暖,雨水增多,同时湿气渐盛,人体阳气如嫩芽破土,卫气随阳气向外生发,肌表腠理疏松不密,容易感受春温及风温邪气;同时肝木之气升发至盛,脾胃却易受湿困。因而清明养生当以调畅气机、健运脾土、防治传染病及过敏性疾病为要,兼以祛湿避浊,使体内气机如春溪般畅达,方不负这万物清明的时节。
一、清明节气特点
湿暖交织:多雨潮湿,湿邪易侵,气候多变,常伴有“倒春寒”,诱发关节痛、湿疹。
阳气升发:自然界阳气渐旺,万物生长,人的新陈代谢也逐渐加速。
肝强脾弱:肝阳易亢,情绪波动大;此外,空气湿润,湿气易侵人体,影响脾胃运化,脾受湿困易腹胀、乏力。
二、清明养生原则:祛湿邪、调肝脾、防郁火、防风寒。
一祛湿邪:清明多雨潮湿,湿邪易困脾胃,导致乏力、腹胀、湿疹。饮食宜选薏米、赤小豆、茯苓煮粥利水;运动推荐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微汗排湿;居处避潮湿,可熏艾草祛湿。湿重者忌生冷、甜腻,防湿邪内生。
二调肝脾:春属木,肝气过旺易克脾土,引发食欲不振、情绪烦躁。饮食少酸多甘,多吃山药、小米、荠菜健脾;常按足三里、太冲穴调和肝脾。晨起拍打肝经(大腿内侧)疏解郁滞,防肝郁脾虚。
三防郁火:肝气不舒易化火,致口苦、目赤、失眠。宜饮菊花决明子茶清肝;情志忌怒,多踏青赏花疏解心结。忌辛辣、羊肉等燥热食物,避免火上浇油。
四防风寒:清明“倒春寒”频发,易伤阳气,风邪挟湿易致感冒、关节痛。早晚护好头颈、腰腹,穿衣“下厚上薄”;艾灸大椎穴(颈后隆起处)驱寒;生姜红糖水散寒暖胃。过敏体质者避花粉,外出戴口罩防风邪。
三、清明节气的养生方法
1. 起居调摄:早睡早起,避湿护阳
穿衣:清明气温反复,应注意防寒保暖。
建议:早晚加薄外套,如洋葱式叠穿法,内搭轻薄吸汗的纯棉衣物,中层选择针织衫、马甲,外穿防风外套(如风衣、薄羽绒服),方便随温度增减。穿衣保暖尤其注重对背部、腰腹、脚部的防护。
作息:早睡早起,顺应自然
春季万物生长,人的新陈代谢加快,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耗损阳气。
睡眠时间:建议22:30前入睡,6:00-7:00起床,避免熬夜耗伤肝血。中午可小憩15-30分钟,缓解春困。
环境:春季湿气较重,应避免在潮湿环境中久待,室内保持通风干燥,阴雨天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保持湿度在50%-60%,避免湿气侵入身体。
2.饮食养生:清肝利湿,少酸多甘
推荐食材
养肝食材:枸杞、荠菜、菠菜、山药、桑葚、胡萝卜
健脾祛湿:薏米、赤小豆、茯苓、莲子、白扁豆
清热食材:苦瓜、西瓜、绿豆、黄瓜
补充维生素:柠檬、橙子、苹果、草莓
忌口:生冷海鲜、肥甘厚腻(如炸物、糯米),防湿邪内生。
推荐食谱 & 清明茶饮
菠菜猪肝汤
食材:菠菜200克、猪肝100克、枸杞10克、姜适量。
做法:猪肝切片焯水,菠菜焯水去草酸,锅中加水煮沸,放入猪肝、枸杞, 充分煮熟后加菠菜煮1分钟,加盐调味。
功效:补血养肝、护眼明目,适合春季养肝。
山药薏米粥
食材:山药100克、薏米30克、大枣5颗、红豆20克。
做法:山药去皮,切成小块;薏米、红豆提前浸泡2-3小时。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煮约40-60分钟,至粥熟烂,最后加入大枣继续煮10分钟。根据个人口味,可加入适量的糖或蜂蜜调味。
功效:健脾祛湿、养胃补气、增强体力、调节消化。适合脾虚湿重、免疫力低下者。
茯苓山药粥:
食材:茯苓15克、山药100克、粳米50克。
做法:洗净食材,加水800ml,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40分钟至软烂。可加红枣或枸杞调味。茯苓需提前浸泡,鲜山药去皮时戴手套防痒。
功效:健脾祛湿、补益肺肾,增强消化。适合易水肿、舌苔厚腻者。
玫瑰薄荷茶
材料:干薄荷叶3-5克(或鲜薄荷叶适量)、玫瑰花5朵、冰糖或蜂蜜适量。
做法:用温水泡开后饮用,可适量加冰糖或蜂蜜调味。
功效:解郁清肝,适合春季肝火旺盛者。
菊杞决明茶
材料:菊花3克、枸杞10粒、决明子5克。
做法:用热水冲泡,焖10分钟后饮用。
功效:清肝明目、疏风散热,缓解春季肝火旺盛、眼干眼涩。
3.运动养生:通络升阳,柔缓疏泄
推荐运动
晨跑、快走:晨跑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帮助调节气血,促进阳气升发。
太极拳、八段锦:这些柔和的运动有助于舒展筋骨,调和气血,提升身体柔韧性,放松心情。
登山、踏青、骑行:清明时节天气宜人,适合到户外登山或骑行,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呼吸新鲜空气,舒展筋骨,放松心情。
运动时应避免剧烈出汗,春湿未尽,出汗过多容易受风邪侵袭。
4.情志调养:戒悲戒怒,静心宁神
清明时节多雨、多云,容易引起郁闷、哀思等情绪。
建议:
踏青郊游,远眺青山绿水,多接触阳光,疏解郁气
练字、听琴、绘画、静坐冥想,安抚心神。
按摩太冲穴、神门穴:调节情绪,稳定心神。
5. 防病保健:防湿防敏,防虫避秽
防湿疹:潮湿天勤换衣被,衣物、被褥及时烘干,避免接触潮湿墙壁、地面;
防过敏:扫墓避花粉粉尘,饮食也要注意,不多吃易致过敏的食物,如虾蟹、牛奶等。过敏性鼻炎者按揉迎香穴(鼻翼旁);
防虫咬:春天气温回暖、万物复苏,虫蛇也开始活跃起来,蜱虫咬伤、蜂蜇伤时有发生,虫咬皮炎不少见。外出应尽量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远离树木、花丛。随身携带防蚊水、风油精或者香囊等,借助香味驱散毒虫。
防腹泻:春季湿气重,易导致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寒凉食物。加之清明时节天气多变,食品易变质,导致急性胃肠炎等。烹煮食物时应注意卫生,要充分煮熟煮透,避免“病从口入”,一旦出现腹泻症状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穴位按摩:
按揉太冲穴:太冲穴在足背,是肝经原穴。拇指按揉此穴3-5分钟,至酸胀感出现,可疏肝理气,缓解肝气不舒导致的烦躁、头痛。
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项部凹陷处。双手食指、中指按揉5分钟左右,能祛风解表,预防清明时节因风邪引发的感冒、头痛 。
按揉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配合足三里(膝下3寸)一同按揉,可增强脾胃运化湿浊之力。
清明是祛湿防病的关键节点,治未病的黄金契机。此时雨湿渐增,肝阳易亢,正是健脾化湿、清肝宁心的良机。让我们顺应天时,饮食清淡以祛浊,起居有常以护阳,情志平和以疏郁,在慎终追远的清明时节,涤荡身心,守护安康,共赴万物清明的盎然春意!
温馨提示:若出现腹痛腹泻、持续发热、皮疹扩散、关节肿痛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勿盲目自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