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惠州市中医医院 > 文章内容

【节气养生】夏至节气养生指南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94    更新时间:2025/6/21    责任编辑:惠州市中医医院 ]

夏至阳至极·静心待阴生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日作》: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6月21日-22日),古称“日北至”,是全年阳气最盛之日。《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夏至”顾名思义是阳极之至的意思。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太阳在“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有诗句形容夏至后:“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过了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就逐渐缩短,夜晚逐渐增长。

此外,从夏至这一天起,将进入炎热季节,我国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由于夏至后的天气局部地区对流强降雨范围小,所以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

夏至就像一天当中的午时,阴在此时出生,一年中的养阴就是从这时开始转换的。从中医理论来说,阳气最旺的时节就是夏至,在夏至养生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对阳气进行保护,要从“长”字着眼。中医视夏至为养生关键转折点,需 “护阴潜阳、清心健脾” ,顺应“夏长—秋收”之气机转换,为三伏固本培元。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道:“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就是说,人在夏天要愉悦欢畅、神清气和、精神饱满、心胸宽阔,就像自然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那样,要对外界事物保持极大的兴趣,使自己有一个乐观的性格,以利于通泄气机。相反,如果什么事都恼怒忧郁、懈怠厌倦,就会对气机通泄造成阻碍对身体不利。 


一、夏至节气特点

暑湿交蒸,气候闷热夏至时节,标志着盛夏正式开启。南方持续梅雨潮湿,北方亦进入高温多雨期。暑热(阳邪)与湿气(阴邪)交织弥漫,形成高温高湿的“桑拿天”。中医认为此二邪相合,最易困阻中焦脾胃,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湿性重浊则令人四肢酸沉乏力;湿热上蒸则引发头重如裹、胸闷气短、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等症。养生务必清热解暑与健脾利湿并举。

阳极阴生,耗损津气:夏至日,阳气达一年鼎盛至极(阳极),浮越于体表。人体为散热而腠理大开,汗液大量外泄。若过度劳作、曝晒或补水不足,津液与气随汗过度耗伤,易致气阴两虚,表现为口干舌燥、心烦意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阳盛阴虚”之象。此时养生关键在于顾护阳气(避免过度贪凉直吹) 与及时益气生津(如适度补充水分及清补食物),切忌大汗淋漓伤津耗气。

暑邪当令,病邪易侵:夏至后高温酷暑成为常态,暑热之邪(阳邪) 炽盛,易直中心神,诱发中暑、高热、心烦不宁;兼之湿气未退,湿热蕴蒸易诱发皮肤痱疹、疮疖及暑湿感冒(如发热、头身困重);汗多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亦易乘虚而入致关节酸楚(如空调病);高温环境还加速食物腐败,湿热困脾则易发呕吐、腹泻等肠胃疾病。防病要点在于避暑降温、适时午憩以养心神,保持环境通风干燥,并严把饮食卫生关以防病从口入。

夜短昼长,阳气耗散:夏至拥有全年最长白昼与最短黑夜。过长的光照促使人体阳气持续外浮、活跃发散,活动时间无形延长;而极短的夜晚则严重压缩阴血滋养和阳气潜藏的时间。此昼夜失衡易导致心神亢奋难安、入睡困难、睡眠浅短;白日则因阳气耗散过度而精神萎靡、倦怠嗜睡(夏打盹)。顺应天时养生,需安排午憩(子午觉)以回敛阳气,入夜后减少亢奋活动助阳气入阴,避免熬夜进一步耗伤阴津。。

 

二、夏至养生原则:防暑湿、防伤津、防寒侵、养心阴、养脾土、养阴津

防暑湿:夏至湿热邪气最盛,需避免烈日曝晒,远离潮湿环境。衣着上宜宽松透气,勤换汗湿衣物。居室则建议保持通风干燥,必要时使用除湿设备。目的在于防止暑热伤津耗气及湿邪困脾,引发身热烦渴、头身困重、纳呆便溏等症。

防伤津:炎热与活动导致汗液大量外泄,“气随津脱”。需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温水、清茶、淡盐水等),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致大汗淋漓。饮食宜清补生津(如绿豆汤、酸梅汤、瓜果等),切忌过度依赖冷饮,防止直折阳气、内生寒湿。

防寒侵:汗出腠理开泄时,需防空调冷风、过食生冷直中脏腑,导致“阴暑”(如寒湿腹泻、关节痛等症)。此外,需要严把饮食卫生关,夏日高温,食物易腐败变质,谨防“病从口入”引发肠胃炎。避免冲凉水澡,温水沐浴为宜。

养心阴:夏气通心,暑热易耗心阴心血。可通过午休闭目养神。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情志舒畅、心神安定是抵御暑邪的关键,亦能改善心烦失眠。

养脾土:湿邪困脾是夏至常见问题。可常食健脾利湿之物(如山药、茯苓等),按摩足三里、阴陵泉穴等。饮食有节,七分饱为宜,减轻脾胃负担。如此,脾健则湿浊得化,气血生化有源,自然身轻体健。

养阴津:针对汗多伤津。除足量饮水外,可多食滋阴生津之品(如银耳羹、百合、梨、藕、番茄)。酸甘化阴,乌梅汤、柠檬水是佳选。避免过度汗出(有汗时也要及时擦干),保持体液平衡。津液充足则口干咽燥、皮肤干枯等阴虚之象自除。

 

三、夏至节气的养生方法

1. 起居调摄:顺阳纳阴,避暑藏精

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还是一年中阴阳交替的重要转折点。根据《黄帝内经》所述,夏季应夜卧早起,顺应夏季日照时间长、阳气旺盛的自然规律。可适当“晚睡早起”(不超23点睡),但要坚持早起,至少保持每天有7-8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务必保证午睡(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午睡能敛阳养心,缓解“夏打盹”。入夜后减少剧烈活动、避免熬夜,助阳气潜藏、心神安宁。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夏季有多热,都不宜夜晚露宿贪凉,避免长时间在空调房中,以防风寒湿邪侵袭。可适量运动以振奋阳气、提升精神;或坚持温水洗澡,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此外,夏季蚊虫活跃,容易叮咬人体,传播疾病。在家中要注意清除积水,同时可使用蚊香、蚊帐等工具来防止蚊虫叮咬,同时,也可以在室内放置一些驱蚊植物,如薄荷、薰衣草等,以驱赶蚊虫。

2.饮食养生:清心养阴,淡渗利湿。

夏至饮食当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可适当多食当季瓜果蔬菜(冬瓜、丝瓜、苦瓜等),不但能清热解毒、除烦止渴,还能利尿;适量酸味(乌梅、柠檬等)生津开胃;辅以健脾祛湿食材(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等)。此外夏至炎热,人容易心烦气躁、口舌生疮,易上火。可适当多吃“苦莱”(如苦菊、苦瓜等),能清心降火、增进食欲,对缓解嗓子痛、牙痛等疾病很有好处。忌肥甘厚味、辛辣燥热,慎食生冷冰镇损伤脾阳。如大量食用寒凉之品如西瓜、绿豆汤等,虽是解渴消暑之品,也不可过食或冰镇食之,避免损伤脾阳。

 

推荐食谱 & 夏至茶饮

丝瓜薏苡仁老鸭汤 

材料:老鸭1只,薏苡仁50克,丝瓜1根,莲子50克,姜片、葱适量。。

做法:老鸭放入沸水汆烫后,用清水洗净,切大块放锅里,焯去血水。薏苡仁、莲子用清水浸泡1小时,备用。丝瓜洗净,切块。砂锅内加入清水烧开,将老鸭、薏苡仁、莲子、葱、姜放入锅中,煮开后转小火煮2小时,加入丝瓜,将熟时加入盐和味精调味

功效:清热祛湿滋阴,适用于湿热阴虚者。

注意:孕妇、脾胃虚寒、痛风患者慎用。

 

豆腐苦瓜汤

材料:豆腐1块,苦瓜100g,肉末少许,植物油、酱油、芝麻油、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豆腐切成块,苦瓜洗净切小片。肉末加植物油、酱油、水淀粉拌匀,腌制五分钟。锅烧热,加入少量植物油,烧热后下入肉末划散,下入苦瓜片,翻炒均匀。锅中倒入适量清汤,煮沸后下入豆腐块,略煮,加入调味料调味,最后淋上芝麻油即可。

功效:清解暑热,清利肠胃,适用于夏季上火、心肝火旺者。

注意: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

 

白扁豆粥

材料:炒白扁豆20g,粳米50g。

做法:锅中加约3碗水,大火烧开后倒入提前泡好的白扁豆和粳米,再次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可加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补脾胃,和中化湿。适合脾虚腹泻、暑湿困重者。

注意:积食腹胀者慎用。

 

乌梅冰糖饮

材料:乌梅15克,山楂5克,玫瑰花5克,陈皮1瓣,冰糖适量

做法:材料加水500-1000毫升,大火滚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放温后服用。

功效:生津开胃理气。适用于夏季口干食少、情绪烦闷者。

注意:孕妇、痰湿内盛、消化道溃疡、糖尿病患者慎用。

 

3.运动养生:静养为主,微动通络

夏至阳气最旺,阴气初始。适度运动可以顺应阳气的向上升发,使之不受阻碍,助人体气血通畅。如果运动太过,汗出过多,反而会耗散阳气,同时也损耗阴气,不利于对初生阴气的养护。

所以,夏至时节的运动很有讲究。运动时间以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为宜,运动方式以散步、慢跑、太极拳为好,不宜剧烈活动。运动量和运动频率都应该比春秋季少一点。运动后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盐分。同时运动时注意防晒防暑,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忌运动后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多种疾病。

 

4.情志调养:静心守神,戒争戒躁

《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至重在“养心”,虽天气炎热,亦不能心情急躁、动怒发火,应保持心平气和、心胸宽阔,调养心神。可通过静坐、冥想、听舒缓音乐、习书画、散步等宁心安神。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心静自然凉”,有助于气血和顺,阴阳平衡。

 

5. 防病保健:固本培元,冬病夏治

泡脚除湿

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夏至节气,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20分钟,使身体微微汗出。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的作用

艾灸补阳:

夏至体内阴阳气皆少,处于“外热内寒”之时,是扶阳祛寒的最佳时机。可以通过艾灸任督两脉的方法,生发阳气,调养气血,补充人体元气。

取督脉:大椎、至阳、命门;任脉:膻中、关元、神阙、巨阙穴;每个穴位艾灸20~30分钟。

在施灸前,喝淡盐温水,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而引起虚脱。灸完后闭上眼睛静休15分钟,平复气血。

用艾扫痱:

夏至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易长“热痱”。用艾叶洗澡可以消除痱子。古人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功效不一般。长了痱子,可以用50g干艾叶,配几片生姜,一起熬煮大半桶水,待水温适中时可倒入浴缸中泡澡,能够解毒止痒、振奋精神、治疗痱子。

穴位保健:

夏至时节,通过按摩涌泉穴可以缓解疲劳、提高免疫力;按摩太冲穴可以调节气血;按摩足三里可以健脾益气,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点按极泉穴,可温通心阳,也可促进新陈代谢;揉按期门穴,可疏肝理气、排毒解热。

涌泉穴:位于足底,卷足时前1/3凹陷处。能滋阴降火、清热安神,改善睡眠质量。

太冲穴: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效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髌骨下缘四横指再向外旁开一横指处。具有健脾和胃,补气升阳的功效,可增强体质,促进消化吸收,适合夏季养生。

极泉穴: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动脉搏动处。具有温通心阳的作用,也可促进新陈代谢。

期门穴:坐位或者仰卧位,自乳头垂直向下摸两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可疏肝理气、排毒解热。

夏至阳极,万物盛极而转,养生贵在“守中平衡”——护心养阳,避暑防寒。饮食温清护脾胃,起居静心守度长。顺天时以敛神,应阴阳而调息,方能安度炎夏,为秋冬深蓄能量!

 


  • 上一篇文章: 【节气养生】小满节气养生指南
  • 下一篇文章: 【节气养生】小暑节气养生指南
  • Copyright @ 2005-2025 www.hzszy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惠州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惠州市中医医院.公益

    东院区地址:广东省惠州市大湖溪东江新城东升一路 西院区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下角菱湖三路一号

    急救电话:0752-2189120,2756120 夜间值班电话:0752-2756933

    工信部网站ICP备案号:粤ICP备08014486号-5 技术支持:新锐网络